“閱讀知天下”的負責人和我聊天時說到,他本以為在國外資源中找篇關于志愿者的英語文章很容易,結果發現并非如此。略帶開玩笑地講,或許正是因為英美很多國家真的把這當做一種常態化的東西了。
說到志愿服務、公益慈善,一定避不開2008年這個年份,這也被很多專家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個人淺見,在中國短暫的公益慈善史上,“志愿者”繼“希望工程”之后讓這種公益概念為更多人所認知并付諸實際行動,它作為一個品牌、符號影響了更多人。但是,目前而言,個人認為,志愿者的概念還是被或狹隘化,或抬高了,一面是對大型賽會志愿者的趨之若鶩或情有獨鐘,一面是很多農村還是看不到公益的影子的。很多高校學子只對國家級、省級等大型賽會有熱情,這或是因為高校公益性社團的不給力,或是因為對志愿者認識不夠深刻,也或是因為大型賽會志愿者能成為簡歷上的亮點等。公益越來越深入地開始走進農村,但是可以說很多老百姓自己沒有做志愿者的意識,因為他們接觸的多為熒屏上的志愿者,而媒體顯然把志愿者形象抬高了不少,讓很多人會有“摸不著”的感覺。另外,據個人高校社團實踐及觀察,也多少有一種矛盾存在,應該強調志愿的重大意義,又應該賦予公眾一種“人人可以成為志愿者”的概念,當然,這不應該是矛盾的。所以,全社會可能還尚未形成對志愿者非常一致的共識,志愿之路還很漫長,而個人認為常態化是志愿服務乃至公益慈善的最終趨勢。
2011年是公益慈善史上又一個重要年份,一個小姑娘的炫富引發整個公益慈善界的地震及改革,個人也曾在2011年8月寫下隨筆《一“郭”激起千層浪,“美”了誰?》,我始終保持著對公益慈善發展的信心,無論對于誰而言,這都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是“美事”,在公益慈善發展到一定程度上,這種刺到大眾神經的大事件甚至會必然發生,或許壞到頭了,也就物極必反了。于是,可以看到“微公益”在2011年的茁壯成長,從“微博打拐”到“免費午餐”,民間公益在2011年蓬勃發展著,即使是很多對公益現狀不滿的朋友也在通過很多渠道做小的善事,選擇他們認為最值得信賴的方式或途徑。個人認為,“微公益”應該定義為,任何人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參與,“志愿者”就是嫁接公益慈善與普通公眾最直接的方式。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志愿服務,參與公益慈善。
個人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工作了三年,歸納出一個定位——“愛在身邊,心系天下”。一方面要強調一些志愿服務項目的門檻限制或曰專業要求,從志愿服務對象的角度,這是底線,也可通過培訓的方式達到要求。另一方面更要普及志愿服務意識,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項目是“地球一小時”活動,操作很簡單,它的重要意義在于推動讓“地球一小時”成為“地球每一小時”。愛可以就在我們身邊,立足自己所在的學校,比如在學校食堂里,我們可以用普通筷子而不用一次性筷子,比如打印東西時,在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盡量把字縮小,雙面打印等。不需要強迫自己如何,當發現一些小細節時,堅持做就可以,因為這些對自己的生活本就無大的影響,但,滴水可以穿石。再進一步,可以去選擇參與一些項目,以無償獻血為例,這在2011年下半年是個熱點話題,從宏觀角度而言,個人愿意選擇相信國家,這是整個國家都在做的,這是始自國際紅十字會的項目,如果獻血對身體有害,如果一些機構在正規渠道中漁利,這是一個國家赤裸裸的剝削,另外,無償獻血不是僅存于中國大陸,至少我親眼在臺灣看到過一樣的血液機構。從理性角度來說,一般重病人員才需要血液,沒有血液的及時供應,就很可能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終止。再舉一例,前兩天一個已經開始工作的高中朋友聯系到我,他知道我經常組織農村貧困小學支教活動,他希望我幫他找一個家庭困難而愛學習的小學生,他想全方位地幫助他(她)到高中畢業。志愿服務,或小或大,即使“窮則獨善其身”,也毫不妨礙將“志愿服務意識”落實到細節處。
大愛無邊,愛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