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升降有沒有客觀標準?
現在的問題是人民幣該升到多少才合適?有的專家說,匯率問題是主權問題,升不升應當由我們國家自行決定;有的專家說,人民幣已經在近幾年間升了很多,不能再升了;有的專家學者干脆說,人民幣不僅不應當升值,還應當貶值,因為貶值意味著我們的產品價格便宜,更有利于搶占世界市場。
如此眾說紛紜,老百姓一頭霧水。但是,從前文所敘的平等自愿的交換能夠促進雙方財富的增長這一基本原理出發,我們仍然可以對這個貌似高深莫測的問題找到清晰明了的答案。
任何一方交換的目的從主觀上說都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雖然客觀上也有助于他人。對外貿易,如果我們僅僅是把東西賣了出去這還不夠,我們還必須把賣東西換回的美元再到美國市場上買回我們需要的東西,這樣,交換才算完成。如果只賣不買,那意味著我們的東西倒是給了別人,但別人的東西卻沒有給我們,這樣的交換也許是促進了美國人的財富增長,但卻沒有使我們自己的財富得到相應的增加。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專業分工的時代,要真正徹底地完成兩國之間的交換,既要依賴出口公司也要依賴進口公司。如果出口公司只管把產品賣到國外去,而進口公司卻不愿意用出口公司換回的美元來完成進口,則意味著交換并沒有完成。有一條標準可以衡量匯率是否正確,那就是出口公司換回來的美元能夠毫無障礙地賣給進口公司,進口公司愿意收購這些美元并全部用于進口,此時就意味著交換的徹底完成,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財富得到了增加,因而這樣的匯率就是正確的。
舉一個例子可能有助于大家對上面一段話的理解。假定中國某客車廠出口一批高檔客車給美國,美國人愿意出100萬美元購買,超過了這個價格美國人就寧愿自己制造或者到他國購買。此時,客車廠要不要做這樁生意既取決于制造成本,也取決于匯率。假如客車的生產成本既定是600萬人民幣,能不能賣的關鍵就看這100萬美元拿回國內可以換成多少人民幣。中國是一個外匯管制的國家,客車廠拿到這100萬之后,必定會到國有商業銀行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去兌換人民幣,因為按照ZF規定的比例兌換人民幣比直接與進口企業兌換更加合算。如果按照1美元兌換6.5元的人民幣計算,則這批客車可以賺50萬元人民幣,這單生意當然可以做;假如國家將其更改為1美元只能兌換5元人民幣,則這單生意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就意味著要虧損100萬元人民幣。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的匯率越低(也就是1美元能夠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比如說1美元可以兌換100元人民幣,則出口企業的生意將毫無疑義地興隆無比。
但是,問題到此并沒有完結,人民幣不值錢固然有利于我們出口,可攢美元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用這些美元從美國或者世界市場上買回我們國內需要的東西,此時要靠進口企業擔綱大任。進口就需要美元,那么進口企業該用什么樣的價格向銀行購買美元呢?當然是要按照銀行從出口企業購買美元的價格執行,并且要加上手續費,否則銀行豈不賠本?可是,此時進口企業根本就沒有積極性,因為按照6.5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美元的價格來購買美元,進口企業覺得除了少數諸如大飛機之類的高精尖產品之外,其他幾乎無論買什么回到國內都不合算。
有兩個現象可以作為輔證。一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什么時候會大把用上呢?一般都是某某領導帶隊去一趟美國或者歐洲,結果回來時往往就簽訂了大手筆的訂單。一般人也許會奇怪,怎么中國的企業家都成了小孩子,該不該進口,難道還要日理萬機的國家領導人把關嗎?其奧妙就在于,中國的企業用現行的匯率去購買國外的產品大部分都不合算,只有國有企業在政治任務當前的情況下,才心甘情愿或者無可奈何地去充當冤大頭!二是中國人出國旅游往往舍不得花錢。旅游者在出國之前往往會兌換很多美元,可是到了美國買一瓶礦泉水也要思量再三,因為我們這些美元是用人民幣換來的,當我們使用它時,我們必定會將其換算成人民幣而計算成本,可是,這樣一計算,我們發現美國的許多產品都比中國貴很多,喝多了礦泉水也意味著不劃算,所以他們又把美元帶回來重新換成人民幣。也就是說,在現行匯率制度下,我們大部分中國人是用不起美元的。
講完上述例子,讀者諸君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假定匯率正確的話,銀行的金庫里賬號上就不會有太多的美元堆積,因為它們從出口企業處買來的美元早已被需要進口的企業或者出國旅游者買走了,可事實是我們的國家已經堆積3萬億龐大無比的巨額美元,您能說這樣的匯率是正確的嗎?
出口企業是在賺誰的錢?
那么,目前到底應該以多少人民幣去兌換1美元才算合理呢?其實,除了市場,任何專家學者都無法解答這個問題。因為市場總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國家對外國資源產品的需求及外國對該國資源產品的需求都是動態的,什么統籌一攬子物品價格來綜合計算,什么采用固定的比價緊盯美元的策略,以及將匯率一勞永逸地固定在某個數值上,都可能離真實的匯率差之千里。
正因為市場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對匯率都不進行強制干預,也不進行大量的外匯儲存,而是讓百姓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保存與兌換,這樣的匯率才能真正反映市場的需求,才能使出口與進口達成平衡,此時的匯率才是正確的真實的,才能真正地促進交換雙方的財富增長。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匯率是否自由浮動,就成為國際上通行的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要標準。
當然,匯率自由浮動,將給出口企業帶來風險,比如三個月前是1美元兌換6.5元人民幣,于是企業接了一單1000萬美元的生意,可是三個月完成加工制作之后,匯率變成了1美元只能兌換5元錢,意味著收入將從6500萬元人民幣降到5000萬元人民幣,那么這樁訂單完全有可能會從盈利變為血本無歸。所以,對于出口企業而言,他們希望人民幣匯率起碼是穩定,最好是貶值,無論如何也不要升值。
回到前面客車的例子,出口一批高檔客車到美國,我們的生產成本是600萬元,美國人只愿意出100萬美元購買,如果按照現行的匯率客車廠可以賺回50萬元人民幣。但如果國家放開匯率管制,按照市場需求美元在中國并沒有那么值錢,人民幣勢必升值,假定升值到1美元兌換5元人民幣,則客車廠在真實的市場價格下,每生產一批客車,實際上虧損100萬元,這單生意其實是不應該做的;但如果ZF強制人民幣繼續貶值,比如貶到1美元兌換10元人民幣,則每批客車可以賺到400萬元,這對客車廠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鈔票。
需要提請讀者諸君注意的是,不管美元兌換多少人民幣,即便是1美元兌換10元人民幣,客車廠能夠大發橫財,美國人對這批客車也只付了100萬美元,我們國家只能憑著這100萬美元從美國市場上拿回100萬美元的商品。既然美國人沒有多付錢,但客車廠卻賺得盆滿缽滿,這錢是從哪里來的?
這錢其實與美國人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是客車廠把100萬美元交給商業銀行按固定的匯率標準兌換來的。中國像客車廠一樣的出口企業何止千萬,他們因為在現行的匯率標準下有錢可賺,必定會拼命地加大生產出口國外以換取美元,再將這些美元從國內商業銀行里兌換出人民幣,有錢可賺企業當然會樂此不疲。
問題是,商業銀行兌換美元的錢又是從哪來的,按道理應當是來自進口企業對美元的購買,這樣一個國家的進出口就平衡了。可前面已經講過,按照現在的匯率標準,進口企業根本就沒有進口的積極性,美元只進不出或者多進少出,商業銀行再多的錢也經不起出口企業的兌付,它們就只好把美元賣給央行,因為這個兌付標準是央行制訂的。央行本沒有足夠多的錢來支付,因為央行并不是盈利單位,它除了各商業銀行存在那里的存款準備金之外,并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但這并不妨礙央行能夠付出錢來,因為央行有印鈔的權利。隨著出口企業美元的不斷流入,央行就開動印鈔機按照美元數額的6.5倍印刷人民幣向出口企業支付,然后這些人民幣再通過出口企業的生產采購環節全部流入了國內市場。
你想想,中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那么央行為此多印了多少人民幣投放市場呢?心算一下你就能得出已經投放了近20萬億的人民幣。其實,還不止這個數,因為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外匯價格是1美元兌換8元多人民幣。一方面是許多東西都運了國外,一方面是國內的鈔票在不斷印刷,東西少了錢卻多了,你現在明白了,為什么我們在國內總是感覺到人民幣在不斷貶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