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教務處最新教學檢查情況通報(第8號)中獲悉,國際學院116個抽查班級中,到課100%的班級71個,平均到課率97.1%。國際學院的學生到課率繼開學初檢查后再一次名列全校第一。
把學生“拉回”課堂,靠 “點到”還是學生的內在動力?國際學院近年來推動的一系列教學改革重在把脈學生的學習動機,多途徑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過程考核打破"一錘子買賣"
學院整體謀劃而后動,自2012年起在全院推行學習過程考核系列舉措,核心是加大平時成績考核力度,從根本上改變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如何讓過程考核落在實處,讓不少于50%的平時成績具有公信力便是一個需要破解的突出難題。學院為此強化了三方管理團隊互動的溝通機制,即學院(管理及服務團隊)、教師(教學及協作團隊)、學生(參與及反饋團隊)。學院召開教學研討會三方共商平時成績考核辦法,組織各課程負責人開展教研活動制定細則交流經驗。每學期選拔產生的100余名優秀學生助教,“助教師、助學生、助學風”,已然成為參與教學管理的一支生力軍。
過程考核讓學生平時忙了起來,學習勁頭更足了。美國硅谷大學理查德·卡普拉斯博士已是第四次來國際學院授課,在談到吸引他的原因時說,“這里的學生學習特別用功,還不斷嘗試著學習新鮮事物,和學生們在一起很愉快。”
教學改革“碎步快跑”
在以過程考核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落腳點的教改實踐中,國際學院不斷推出循序漸進的教學改革配套舉措,積極推動教學管理創新。
根據國際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組織大量英語教學專家研討后,2013年秋季起在大二年級開啟大學英語模塊式教學的先河,在新生班推出財經英語研讀課程,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夯實了適應專業課程學習的語言基礎。
在專業課程教學上,為了加強外教集中授課的效果,更好地利用外教資源,學院通過啟動“預習考”等機制,組織外教與學生跨時空溝通;通過答疑、沙龍、講座等形式拓展外教與學生課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一位大三的同學說,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教思維碰撞的最大好處是“教會了我如何去思考”。
多項制度推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院制定并不斷優化多項制度,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資源支持、平臺支撐及組織保障。
學院出臺了《學生學術活動指導老師工作條例》,成立學科競賽中心不斷充實導師庫、賽事庫和選手庫。設立9大項500多個小項的評獎項目,強化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與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學院的大力推動下,國際學院的學生還自行創辦了“科研興趣小組”、“數理經濟小組”、“思辨奇點編輯社”等學生學術團隊。學生參與網易公開課翻譯團隊、跨專業、跨學院組隊參加國際賽事均顯示出了可喜的綜合學習能力。
如今,“課改”成為了國際學院學生口中的熱詞。師生共同關注教學改革,“自主學習”也成為了學院師生共同呵護的精神動力。
校園網鏈接:http://news.jxufe.edu.cn/html/20131023/n0907283.html
(文/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