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學以后,每一次期末考試之前我們都需要與考試簽訂一個協定——考試承諾書。承諾書第一條:在江財學習期間,誠實學習,誠信考試,自覺遵守考場規則,不違紀、不舞弊。但是這個約定真能讓每一個學子誠信考試嗎?結果是不能,似乎應了一句時髦的話:如今這個年代,承諾都有保質期。
每一個學子,都是希望誠信考試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誠信,是一種道德,是被提倡的,既然是提倡,那就是大家都認同被追求的。既然沒有人主張作弊甚至明令禁止,為何每一次考試過后,顯示屏總也不會寂寞,一遍遍地滾動著違紀名單呢?對考生來說,選擇作弊一般有三個原因:第一、考試涉及到考生的利益;第二、沒有好好準備考試;第三、有僥幸的心理。考試和作弊就像是孿生兄弟,只要有考試存在,就有作弊。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努力讓更多的人誠信考試。那就有必要探討一下為什么有人能做到不作弊?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顧忌,一個是底線。
什么是顧忌?顧忌是外加的。我不作弊,不是我不想作弊,也不是我不會作弊,也不是我不能作弊,而是我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作弊被抓,被處分,或是害怕被人說,害怕來自其他人的道德譴責。但是顧忌是不可靠的,為什么這么說?當考試的利益超過所顧忌的,那么作弊將不可阻擋。
什么是底線?底線是來自內心的。我不作弊,絕不作弊。我考試再怎么不會,也有一條底線,決不能突破。這個誠信考試的底線從哪里來?從自己來,只能來自每個人自己的道德觀。如果我作弊,我害怕的是來自自己的道德譴責,我自己過不去,這是發自內心地不愿意作弊,心中真正與考試有個約定,這才是真正的誠信考試。
我們當然希望每一個考生都是后一種人,但是現狀是不作弊的基本屬于前一種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最大范圍內防止作弊?一是加大處罰的力度,讓想作弊的考生有所顧忌,從而不作弊,這是硬控制;二是教育,在更多的考生心里播種誠信的種子,與考試做一個約定,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軟控制。軟硬兼施,還考場一個清白。
對于一個人來說,人生面對的不僅僅只是有答題卷的考試,更多的考試時時刻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希望接觸到的人都是誠信的,如果你不誠信地面對這些考試,就不會被社會承認,所謂“民無信不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一直認為,不誠信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智商問題。與考試做下一個誠信的約定,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更是對社會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