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某某同學因為考試作弊被抓了。"
"不是吧,他成績一直以來不是很好的呀!?"
"誰知道呢,指不定就是跟這次一樣作弊得來的。"
.........
自從那件事發生以后,耳邊不時聽到議論的話語,或嘲諷,或惋惜,或慶幸.........
又一個特大型團體作弊事件!
漸漸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于在大學的考試作弊,麻木于作弊之后的種種懲罰。
中國的先賢們曾經說過:“人無信而不立”,講的是人沒有誠信的話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但是考試作弊這種不誠信的行為自古長存。
考試作弊從科舉制度的興起就有,自隋朝開始到清朝,延綿一千多年,到清朝的科舉考試作弊因為太過嚴重,迫使監考官對那些整天高呼之乎者也君子之道的儒生們不得不在入考場時讓他們除去衣服,一遍一遍的內外檢查。
在現代大學,作弊的處罰非常的嚴重,矛盾的是,作弊又極其普遍。
能夠進入大學的哪一個不是天子驕子,哪一個在家鄉不是頂著高材生的光環。在中學,他們可以早上聞雞起舞晚上挑燈夜讀,他們可以為了一個不懂不熟悉的知識點重復而機械的做那枯燥的套題,他們的夢想很簡單——考入理想大學。最終他們如愿以償的進入了大學,沒有了暗暗較勁的同桌,沒有了耳提面命的老師家長,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中學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與同時經過高考洗禮的大學同學比起來并不如原來那么閃亮。也許同學一句幽默的話語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也許室友因為彈得一手好吉他而備受矚目,但是這一切好像都與自己無關。于是乎,"宅"越來越時髦,宅男宅女各種宅,去教室上課不如在寢室玩網游來得實在,去自習室自習還不如躺在暖烘烘的被窩睡覺。
腐朽了,墮落了...........
期末,來臨了,有如驚弓之鳥,又似末日來臨,通宵,熬夜,突擊復習,效果自然不盡人意。加上對于掛科之后的恐慌,進而鋌而走險。
中國教育似乎出了一點問題,相比較,不難發現,我們的中學生失去了他們該有的童年樂趣,我們的大學也缺少應有的學術氛圍。
也許,很多年后,當我們停下腳步,回頭審視,我們也許會發現,其實我們沒有錯,學校也沒有錯。那么,到底是誰的錯呢?
是啊,到底誰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