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生來說,“考試”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中、小學時代的考試暫且不論,僅在大學期間,就有無數大考小考橫穿我們的大學生活。盡管大學校園被譽為“自由天堂”,但是我們仍生活在考試的世界里。
然而大學的考試和高中的考試比起來,又有太多不同。中學生常會為了一場簡單的小考而發愁一個晚上睡不著,然后第二天頂著紅腫的雙眼上考場,戰戰兢兢、憂心忡忡。但是大學時代的考試則呈現各種姿態:無關緊要的公共課,平時上課的人寥寥無幾,只有考試那天滿教室的考生交頭接耳、紙條橫飛,監考老師也不管不顧;不少的選修課,根本不存在考試一說,不過是在期末的時候交一篇論文,這個時候百度文庫就發揮了其巨大的功能了;而到了真正的期末考試的時候,各個宿舍無不是燈火輝煌、通宵達旦,在短期內“吃”掉好幾大本書,為“不掛科”而“浴血奮戰”。
縱觀大學的考試,我們很容易地發現:“作弊”的現象幾乎無所不在——公共課上的紙條小抄,選修課的“百度成品”,甚至連期末考也不乏“冒死”帶小抄之輩。盡管在中小學時代我們也有不少作弊的時候,但是絕不能與大學的“作弊”壯觀相提并論。而奇怪的又是,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指控中小學生的作弊現象,但是對于大學生的作弊卻幾乎無人搭理。
是的,說到這里,可能不少人要掩面而笑了——你說大學生考試的作弊現象很嚴重,試問:公共課上的傳紙條、小論文的百度,這些算作弊嗎?
——問題就在這里了。
大學校園如此“自由”、“開放”,甚至連“抄襲”都成了一種“風尚”——小有學生交作業時的抄襲,大有老師評職稱時的作虛弄假。這都已經成為一種為大家所公認的“學習”或者“高升”方式,已經成為了大學里的一科額外的“必修課程”,已經成為了“系統默認方式”了——作為大學校園里的“潛規則”,誰能力斥?
不錯,近年來也有不少社會各界的人士指責高校中的弄虛作假的現象,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被發現的情況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為什么會這樣——就學生的情況而言,其一是在校園里已經形成了這樣的風氣,從眾的心理讓大多數人隨波逐流;其二是出于一種“沒必要”的心理——公共課這樣的無關緊要的課程,本身就是上不上課都學不到什么,何況老師也不會查試卷,不過是看卷面的情況,自己全心全意做了試卷的意義在哪里?不就是圖個及格嘛,有必要嗎?而說到論文,既然老師們的不少論文都是四處“借鑒”過來的,那我們又為什么不能在百度上找找論點呢?而況一個事件的觀點也就那么幾個,非此即彼,哪有那么多有力的論點提得出來?
如此說來,似乎字字屬實,句句有理——這些“無奈”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身處大學的“自由風”中的大學生們,我們有沒有跳出這陣風來去仔細、負責的思考過呢?
誠然,大學里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普遍的情況,也并非一時半會能作出改變的,但是,別人如此,我們就要隨大眾一起將這股“勢力”支撐起來嗎?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用這個自由的空間尊重自己的想法,支撐正面、積極的觀點不比從眾更有意義嗎?而且,當我們更多的學著跟著別人走,跟著大眾的勢力走,就會慢慢的失去自己的方向:我們選擇“引用”他人的論文和觀點,放棄了獨立思考的方式,思維慢慢停下來,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沒有互聯網我們什么也干不了了,甚至連一個簡單的便條也不會簽了;我們選擇僅用三兩天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然后進入考場,于是我們慢慢習慣了快餐式的學習,卻再也很難靜下心來細水長流的學習了。
更重要的是,作為“誠信之邦”的國民,用這種方式應付考試,不僅僅是對別人的欺騙,更是對自己的不誠實。中學時代的我們,盡管天天膽戰心驚的為了考試而焦急,但是我們會因為考了九十多分而興奮,會因為五六分的進步而滿足。而大學的成績,即使再好,也很難讓我們再找到那種難以名狀的開心了,因為,這個成績,并不是真正的屬于自己。
是的,有些局面我們很難改變,但是起碼我們能作出自己的選擇,做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做一個誠信的大學生。這樣,起碼是有意義的。
——讓我們和考試來個約會,讓我們和誠信作個約定,完成一份真實的大學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