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總是在考試,從小學到大學。和考試相伴的是考場上的舞弊,從考試制度誕生的那天起,舞弊就像考試的影子一樣和考試不離不棄,不管監考多么嚴厲,不管懲處多么嚴重,舞弊總能頑強的生存著。既然作弊的機會成本如此之大,怎么還是屢禁不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試著分析一下作弊者的心理,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些什么。如果我是個平時學習不用功的壞學生,當考試來了,我肯定提心吊膽,課本從來沒翻讀過,課上也不認真聽講,還經常翹課,這樣能考試及格老天都不答應。要是真掛科那就慘了,來年又得重修,重修再不過可能大學都無法畢業。怎么辦?只有舞弊,做點小弊,60分就夠了,不會被老師逮著的。成績不錯的也有他作弊的理由。平時主干課都上的很認真了,作業也獨立完成,但是那些偏一點的課程情況就很壞了。課不是我不想聽,實在是提不起興趣,而且再說了,即使上課聽了,考試也不見得得高分,得高分的是那些考前能得到一手資料的同學。這樣的課程一旦掛科那就虧大了,主干課分數再高也沒用,評優評先評黨員什么全沒了。就這樣前頭有獎勵吊著,后頭有懲罰追著,做點小抄風險再大也有人做,畢竟收益也大。
無論是什么理由,作弊一定是不對的。可是,即使所有學生都知道這點,還是無法杜絕作弊,要想逐漸解決作弊的問題,現有考試體系有待改善。總所周知,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老師深知這一點,學生知道卻會忘了這一點。現有的考試制度多是一個學期一次考試或者兩次考試,由這兩次的考試成績來決定該課程的總分。這樣的制度使學生在臨近考試的時間壓力倍增(這段時間往往不止一門學科考試),拼命復習,一旦復習時感覺這門要掛就有可能去想舞弊。而在不用著急考試的其他時間則沒有規定來約束學生,學習上學生沒有壓力,自然引起很多學生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這樣一來考試不僅僅沒有很好起到檢驗學習效果的作用——考出的東西很多都是考前突襲的結果——而且還在某種意義上引導學生平時不用功平時抱佛腳。
考試制度是否能做出一些改變?我有幸上過國外老師交的專業課。國外老師的課往往是每一章設置一個test,幾乎一個禮拜一次小考,期末也有考試,但是占總評分不多,基本和test所占比例一樣。這樣的設置讓我感覺期末考試并不令人頭大,平時也能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在我看來,這樣的考試制度其實可操作性很強,但是我們學校老師卻很少這么做。
課程設置是否還能進一步優化?我發現在我所學的專業里,和專業緊密相連的課程,翹課的人數極少,課堂上前幾排的座位也非常搶手,幾乎要提前半個小時去才能坐到那些位置。
另外一些和專業關系稍差的課程,逃課的情況就比較嚴重了,當然,這些課也有同學很認真去學。我在想,如果學校在課程設置時,讓同學有權利不選這種課程,在這一類課程上作弊現象可能大為減少。
考試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考試的影子——舞弊有百害而無一例——本是不該出現的。考試變一變身形,不僅能拋開舞弊的影子,還能使考試自身的功能進一步加強。我和考試有個約定:你變一變身形,我不再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