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教會我們的那些事兒
莊子教會我們更好的生活
在距今幾千年前的的戰國,有這么一位愿意系葫蘆與腰間,逍遙游于天地的偉大的哲人———莊子。
他不在乎名利,視功名利祿為腐鼠,惠子得到梁國君主的重用成為梁國宰相時,莊子前去看望他,卻有人傳聞“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在國中搜捕他三天三夜,莊子得知之后,淡然的講官爵比作腐鼠,自比為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鹓雛,表示自己對梁國的相位不屑一顧。后來,他拒絕了楚王之聘,并以神龜為例,表明自己寧愿活著曳尾于爛泥之中,也不愿死后留下骨殼以示顯貴。
他看破生死,有這么一個著名的故事,莊子自己的結發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前去吊唁,到了他家,卻發現莊子卻在那鼓盆而歌。莊子告訴他,說他妻子剛走的時候自己心里怎么能不難受呢,但是他現在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無生”。莊子認為,天地之間,無非是一股氣一股氣聚集起來,然后逐漸找到一個形體,由形體孕育出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現在,他的妻子順著這條路回去了,回到了她應該有的歸宿。她的生命得到了解脫,莊子想到這,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為他的妻子高興。面對親人之死,莊子如此坦然欣慰,這正是因為,他早已將生死看透,對于他而言,已經無所謂生,無所謂死。
他讓我們學會更好的認識自己,對于莊子,我想最著名的故事自然是莊周夢蝶。莊子曾說,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夢了自己,還是自己轉而為蝴蝶,這是說不清楚的。莊子以莊周夢蝶的故事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是最難的,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會完全不一樣,而在我們看待自己的時候,應該順應自己的內心最原本的追求,而不是隨著外界的影響左搖右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莊子曾經說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但有些人,他用他們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值得讓后代千千萬萬的人去拜讀的著作。
《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由莊子及其弟子合著而成,由多個發人深省又耐人尋味的故事組成。讀《莊子》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感悟人生,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祝我們在漫漫人生路上走的更加豁達、坦蕩。
孔子教會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當今社會中孔子的儒家學說已經在被人們逐漸淡忘。人們都認為在現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21世紀中。儒家的思想已經不在實用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卻不這么認為,儒家思想作為一個統治中國3000余年的思想,它之所以能存在這么久,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它當中一定有它自己的魅力。現在我們就里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做出我的理解。
首先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或是做不到的就不要強于人。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的一條最重要的人際交往原則,它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能苛求于人的道理。每個人都有獨立表達自己愿望和追求的權力,正是各不相同的愿望和追求才導致各不相同的個人。每個人的愿望和追求就是建立在各自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的。只要這些愿望和追求不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他人的利益,就是合理的,就應該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每個人都有獨立表達自己思想意識的權力,其他人不能強加干涉。牛不喝水強按頭就違背了其意愿。即時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強加于人。應以對方是否接受為前提,給與理解和尊重。這是表面的意義。接下來我就更深層的意思來討論。
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的一條最重要的人際交往原則.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能強加于人,它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能苛求于人的道理.1.它的一個要點就是通過換位思考,了解別人的欲望和需要,就是當自己要對他人做什么事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我們不愿意被偷,被搶,被殺,所以我們也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衡量的標準當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從而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欲而損害侵犯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最終的目的達到社會的和諧.2.正是從換位思考這個角度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他本身隱藏的一個價值設定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肯定不喜歡.但這個價值前提是明顯靠不住的,“己所不欲”實際包含了以下的三種可能:一、自己不喜歡,別人也不喜歡。二、自己喜歡,別人不喜歡。三、自己不喜歡,別人無所謂。如果交往中遇到的是后兩種情況,那么固守這樣的原則,顯然是不合適的,有可能人為的造成沖突.“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不存在需要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說的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生活地域不同,生活經歷,個人傾向,世界觀不同,于是對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必然千差萬別.所以對于傳統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要不予以分析全盤接受,只有批判的進行揚棄,使用時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選擇!
孔子你作為你個大圣人的形象存在,你的沒一句話都是那么的經典那么的富有哲理。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都為你感到自豪!!!
《詩經》教會我們更好的領會民風民俗
古人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
信步于蒹葭彌漫的溪流邊,手中書頁散發著陣陣墨香,宛若水中沙洲上的白露升華,縈繞在記憶中,走近那個純真無邪的年代。有人曾辯言,數瑰麗神韻當屬《楚辭》為尊,數曼妙清雅當屬唐詩宋詞為鼎盛。可是,孰不知,這些都只是后代應著詩三百模仿而成的。因此,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唯有《詩經》可囊括四海,包攬精髓,彰顯璀璨雄風。
《詩經》用風、雅、頌、賦、比、興的“六義”來表現出了西周年間的各方面情況。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非《關雎》莫屬了。因此,在這里就此做更深入的分析。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初看這首名篇,第一映象自然是作者對男女間美好婚戀的描述與贊嘆。但是,在歷史上卻是眾說紛紜。。《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贊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而魯詩、韓詩都認為《關雎》是刺詩,諷刺國君內傾于色。不過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關雎》是婚戀詩,是對純真愛情的推崇。《詩經》已傳承千年之久,古人的意圖我們已無從得知。在我看來,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從詩義上去理解,更應從當時的社會條件和詩歌的意義上去探究。此詩寫于西周年代,當時的人們真摯淳樸,心中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之情用詩歌的形式來表現,能夠更好地展示出社會的真實情況。另外,此詩嚴格押韻,重章疊句,聲調和諧,更是增添了民間的風俗氣息,讓人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