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沁園的旁邊,有一排三棟的小洋樓,這就是江財最初的外教樓。綠蔭掩映,鳥語花香,曲徑通幽,對這校園一隅可謂印象很深刻。在大學四年里頭,我不知多少次經過它,但一次也沒進去過。
我不想去看看嗎?好像也不是。橫在我們之間的,不是那一排鐵欄桿,而是潛意識告訴我這根本是不屬于我的一片世界。
然而,畢業后,與它打交道竟成了我的工作,慢慢地,也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和我的同事們、國際學院的同學們成了江財校園的“一隅”。身處其中的我,也開始有機會從全新的視角觀察外事和外教們。這所有的“對外”的活動,讓我欣喜,也讓我應接不暇。但不管怎樣,一切都在全新地開始,像那片綠蔭一樣始終充滿著新鮮的味道。
一種國際化的滋味在內心滋長。“國際化”不再是象征性的一個詞,它變成了一個觸手可及、具有分量和情感的詞。當我不得不在學校下發的教師信息統計表里加入國籍一欄時,當我開始習慣于用英語回信時,當我還不習慣于用英語主持一個交流會時,很多標簽就已牢牢地附在“國際化”這三個字上:思維、觀念、差異、責任、尊重,等等等等。很多東西還沒有入門,但這足以幫助我在腦海里拼湊出了一個還不太清晰的世界版圖,地理的、人文的、未知的。裝著這個不斷描繪著的世界版圖穿行在人群中,我成為了一個“國際人”。
這個身份有時會變得特殊起來。“國際人”成為了校園里的一個部分。我不禁想,“國際人”是一個小的群體,抑或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國際人”?不管怎樣,可以確定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同學們正從江西這片紅土地走向世界,開始他們全新的征程,去觸碰他們或曾認為并不屬于他們的一片天空。因為這,誰又能否認江西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呢?
如果說,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如果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我們勇敢地擴展我們的接觸范圍,終有一天,會從欄桿的另一側驚喜地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夏賢鋒
201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