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之旅》到《記錄》:大眾化至精品時代
——國際學院院刊歷史中的點滴
記得學院吳宗福老師2010年10月著文《新生四刊奠基礎,國際學子創輝煌》,描述了國際學院為2010級新生進校即準備了“四刊”禮包——《國際之旅》、《職業導航》、《思辨奇點》和《留學心得》。之后,又有了由歷屆班主任所撰寫的《我愛我班》和精致版的《記錄》全新推出。準確地說,院刊只有8年歷史,是由學院師生共同編寫,從無到有,從大眾普及到精品化戰略。可謂一刊一歷史,一刊一歲月。
我剛到國際學院任職是2005年3月,看到國際學院初創三年,未有任何宣傳資料,且校內外及社會各界對國際學院頗有疑惑,按劉慎河副書記的說法,許多人以為是二級學院,是低分高費之計劃外專業,要費一番口舌總算解釋清楚。我想:此疑惑必須化解。否則,國際無以立足江湖。與其費口舌去解釋,不如白紙黑字,主動正大光明宣傳。何況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逐萌生在分團委、學生會外創建傳媒中心,策動內宣外聯。爾后便有了首位傳媒中心主任張穎同學,有了首期院刊《國際之旅》。萬事開頭難,而恰恰是他們開創了國際學院的宣傳先河。這些同學們的名字值得記取:張穎、李化、宋竹晶、胡博、李旭熙,李棟、謝群斐、毛遙、陳虞凱、吳皓璐、費佳琪、后李重欣、朱巧、楊薈芳、何青袁、呂秩慧分任《國際之旅》主編,美工及版面有陳虞凱、曾麗莎、吳柳作、賀欣、萬良偉等同學。依托傳媒中心,國際學院還分別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出版兩期《江西財大報國際學院專刊》。可以說傳媒中心和院刊既鍛煉了一批采編人員與寫手,同時“江財國際”品牌開始在校內延伸,乃至校外。
如果說《國際之旅》開始了院刊征程的話,那么,第二本院刊是《職業導航》,發起人是03級的趙厚元同學,由學院學生會實踐就業部主創,之后有羅西、賴輝、林清、李樹楠、葛超穎、王麗黎、韓瑛、汪洋皓、楊睿宇、孫瑋、王瑋、吳越、譚琰冰、李苑霏、劉宏彥、周嬌等一大批同學加盟。《國際之旅》的定位是反映日常學生學習生活,而《職業導航》的定位則是專門為新進國際學院的學生量身定做,初衷即期待給國際新學子雪中送炭、指點迷津。
此后,所見一批批國際學子求學海外,我建議分管合作交流的肖瓏副院長可否收集留學學子心得,并組織人員編輯《留學海外》,與肖瓏副院長一拍即合。周礦先老師、呂腮菊老師、劉峰老師等先后加入編輯隊伍。正如楊慧院長在《留學海外》序言中所說,它記錄了江財國際學院留學海外的心路歷程,你可以觸摸到留學學子的拳拳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感受到留學學生的孜孜不倦、堅忍不拔、樂觀與堅持。
院刊的逐一推出,均得到了蔣金法副校長(學院首任院長)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鞭策。借助院刊,學校前任黨委書記伍世安教授、前任校長史忠良教授,現任黨委書記廖進球教授、校長王喬教授等均欣然接受過國際學院院刊記者采訪,表達了對江財國際學子的肯定與贊許,以及希望與期許,校領導的諄諄教誨,躍然紙面。
時至2010年,學院分團委下設的大學生理論研討會順應青年學生的成長特點,創辦了《思辨奇點》,是為在大學里創造一個思想爭辯與交流的氛圍。應當說,《思辨奇點》是一份準學術性質的報刊。閱讀其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年青江財學子對專業、對社會、對校園內外的深度理性思考,同學們在積極策應溫家寶總理在江財視察時所言——身在校園,心系天下。《思辨奇點》創刊主編是黃少鵬同學,之后是孫健贇同學,美編分別是謝家琪、盧健平、楊陽等同學。
仍然是2010年,為更好地建設一支學院班主任及輔導員隊伍和加強學院員工的培訓,學院召開了第三屆“班級管理與創新工作研討會”,會議材料之一就是由歷屆班主任撰寫的《我愛我班》,此是學院院刊第五本。翻開《我愛我班》,我們可見許多班主任是用心做了事,用情著了文。而實際上,竊以為,班級管理和服務水平是一種觀念上的升華,一種態度上的演繹,一種技巧上的見習,一種能力上的鑄造。楊海榮老師和吳宗福老師在編著中花費了不少的心血。
諸多不斷推出的院刊,不論內容和版式均有不同的變化,是為實踐中探索,探索中實踐。最初的《國際之旅》是折頁式的,大32開本,小32開本,《江西財大報國際學院專刊》是對開4版大報,后《國際之旅畢業生特刊》是16開本,《留學海外》是小16開本,《思辨奇點》是4開4版小報,《我愛我班》是小32開本。底色基本為藍色,意寓對接海洋文化。
2011年6月,在楊慧院長的倡導下,各類院刊由分散轉向集中,由大眾轉為精品。因此,就有了現在的《記錄》,記錄、探索、發現、起航,內容更加豐富,編排更為精致,楊院長在序中說,“記錄”不僅是回顧和展示,更包涵了對未來的期盼與奮斗。吳宗福老師和李治平同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平面設計是王煜釗同學。
院刊的歷史,也是學院的發展史,只是于另一個角度在記載,在觀察。我想,院刊不僅僅是宣傳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閱讀院刊時,我們期盼心靈的感觸和情感的交融;期盼你漫步其中,能喜在其中,樂在其中。
鄭赟
2012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