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院成立于2002年,馬上十周年了。作為她曾經的一員,我很幸運能在她的發展初期,和很多同事、同學一起見證了她的成長。
2004年6月我碩士畢業后,正式加入外事處、國際學院這個大家庭。彼時,外事處(現在OICE的前身)與國際學院是合體辦公,即“兩套機構,一套人馬”。但外事處是服務單位,很多業務是面向并為國際學院服務的。我們每個職員既有自己的“主業”,同時又“身兼數職”。以我來說,我主要協助我的上司Jenny負責處理外籍教師事務,同時兼任國際學院04國際金融2班的班主任工作等。
2006年10月我調任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專職教師,但仍然繼續擔任國際學院班主任工作,一直持續到2007年9月我去上海讀博士前。作為職業生涯的第一份工作,這3年的經驗和感受是如此豐富、沉甸甸,以至于短短的篇幅難以承載。在此,我只能簡略談談自身對國際學院的幾個感受:
Fresh and Busy:外事處、國際學院給人最大的印象是busy。每天從上班的8點開始,我們將陸續接待留學生、中國學生、外教、外國來訪客人、相關業務部門人員,處理各種計劃內或計劃外的行政事務。有的時候,為打一個國際電話,我們還得特意等到下班時分,等外國同事上班后再與其聯系。忙碌,但緊張有序,國際化工作的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追求很高的服務效率。但是同時這一切又必須以追求卓越的服務質量為前提。記得在每周五的例會上,大家都要將每周主要工作進行匯報和溝通,而當時的院長蔣經法院長則經常在例會上強調國際學院是一個全新品牌,每一位學生都付出了較高學費,學生和家長都對她有非常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以外,要求我們每一位職員為學生們提供所能提供的最好服務。正是這樣理念的重視,使得我們對每一個工作細節、每一次接待的學生都要力所能及提供最大的付出和幫助。雖然當時工作壓力大,我們常自詡像在外資企業工作,而不是在高校工作。但是這樣的環境確實是鍛煉了不少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我當時很多同事,像Kevin、 Sean、Berry、Paul、Maggie、張雷、涂艷和李國艷等等,都是一群職場新人。我們這群青蔥的“菜鳥”和國際學院一同成長和進步著。雖然現在不少人已經陸續離開了國際學院,但是這份寶貴的工作經驗將會伴隨我們終生。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涉外事務和國際化的教育是相當challenging的。和國際化背景的同事和同學交流、工作,語言的鍛煉是一部分,更多的鍛煉來自于國際化交流的視角。在很多時候,我都能感受到比較激烈的文化沖突,這在最初工作的一兩年里確實讓自己處于很緊張的狀態。但現在回想起來,更多的則是經歷過后的收獲,讓我對中外文化交往和溝通有了更深的認識。除了和國際同事學到很多東西外,與國際學院的學生相處也是“教學相長”。總體來說,他們是一群非常有活力、喜歡表達且長于表達、有創造力和個性的孩子。我曾經要求我輔導的班級在參加各種集體比賽中,要更加注重集體的團結和其中個人的感受和進步,不一定要去獲得什么名次。結果,他們“偏偏”不能如我所愿,經常告訴我他們又“斬獲”了什么獎項。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他們是一群敢于爭取成功并為之付出的年輕人,他們就是用這樣的青春常常感染和感動著我,與我結下了深刻的師生情誼。我和同事們經常被邀請去參加他們的各種party和精品班會,在會上,他們的落落大方、他們流利的外語和多才多藝常使我們驚喜不已。實際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群孩子他們將來一定會比我們優秀。當然,他們也有他們自身的弱點,在力所能及地給他們提供一些我的人生經驗和指導時,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和方向。
Supportive and Friendly:外事處和國際學院既是一個working group,也是一個大家庭。我的上司Jenny是一個我非常敬重的人,我剛入職時,是她手把手地教我,把領入國際化的大門。我的同事們都很supportive,Judy和我組成的外教留學生小組,經常互幫互助、相互協調,并不嚴格將工作職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分工范圍內。Edward和Guy作為外事處和國際學院的“前輩”,常常把他們工作中的一些“秘籍”傳授給我們。Kevin和Sean,常常與我一起探討如何與學生交流與溝通。Berry和涂艷,在我出國和讀博時幫我承擔了對04國金2班的輔導工作。而同學們也從自己的角度對國際化的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每年新聘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剛到學校,需要熟悉相關環境時,他們就會組成一個volunteer team,然后協助我們工作。有時,我甚至利用“職務之便”,直接從我輔導的班級中找同學來幫忙。事后證明,這些同學非常helpful,常常獲得了外國同事的贊賞。
對于每一個“江財國際”人來說,國際學院是一份事業,這份事業凝聚了很多師生共同的心血。而這份事業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付出與呵護。作為國際學院曾經的員工,我會一直關注這這朵奇葩,祝愿她越開越美麗!
文: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