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際學院十歲了,作為與學院一起成長的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協)也同樣走過了十個年頭。十年是個節點,當然,又不該僅僅是個節點。
昨天,創業。
據可查資料,國際青協歷史上有一個品牌項目,是“留學生志愿服務隊”。“國際學院成立留學生志愿服務隊的目的在于結識新來的國外留學生,主要輔導幫助他們學習漢語,并了解他們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相關情況,盡可能協助他們解決一些因溝通障礙不方便處理的問題。”學院的治院辦學理念中突出強調國際化,而“留學生志愿服務隊”顯然極為貼切,應當成為國際學院當之無愧的特色活動。不過,遺憾的是,在持續性上,這個“品牌”并沒有最終形成真正的品牌。現任學院分團委書記王明華老師介紹說,“留學生志愿服務隊”的一些職能已為現在的英文辯論協會、國際合作交流部所繼承。
1993年,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中國志愿者服務發展現狀》作如是分析:1994年-2000年:組織推動;2001年-2007年:多元發展;2008年以后:全民參與。“共青團推動的青年志愿者行動,為中國普及志愿事業奠定了基礎。”2003年開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則有力地助推了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這正是“昨天”的國際青協人創業的時代背景。正如中國志愿服務一直在穩步發展一樣,國際青協也尚未實現大的突破,“同呼吸,共命運”,都在“等待”著發展中的一個“節點”。但是,正如“西部計劃”之于中國志愿服務一樣,“留學生志愿服務隊”之于國際青協也是個發展中的成果,更是一代代國際青協人持續不斷的努力的濃縮寫照。
今天,創業。
筆者自2008年開始就讀于國際學院,入學初即加入國際青協,基本上親歷了國際青協2008年至今的發展(2008-2009學年任委員,2009-2010學年任會長,2010-2011學年作為校青協會長統籌管理各學院青協分會),也就自作主張地將這段時間稱之為“今天”。2008年被譽為中國的“志愿者元年”,直接原因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和北京奧運會的出現。兩大事件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2008年也就成為中國志愿服務在“等待”的“節點”。今天的國際青協人“趕上了好時候”,在時代氛圍的影響下,推進了學院志愿服務的新發展。
2008屆國際青協“白手起家”,積極建立志愿服務基地,進而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如案塘小學支教活動,兩次南昌盲校的活動以及財大附小的助教活動等。2009屆“更進一步”,實現了“跨院”“跨校”“跨省”的合作,分別是:聯合本校金融與統計學院開展母親節宣傳活動,聯合江西農業大學愛心社開展校園防艾宣傳活動,聯合澳門科技大學義工團赴案塘小學開展“愛與希望的約定”扶貧支教活動。另外,又開辟了兩個志愿服務基地——金盤小學和揚子洲敬老院,開始了“地球一小時”宣傳活動等。2010屆“鞏固完善”,繼續堅持案塘小學和金盤小學的支教活動,進一步創新了“地球一小時”宣傳活動和圖書漂流活動等。如今,國際青協越來越多地融入校園生活,服務于企業招聘會等。
2011年,以“郭美美事件”為典型的“羈絆”出現在了中國公益慈善快速發展的路上,但與其說是障礙,不如說是警鐘,它們在拷問著中國公益慈善發展暴露出來的問題,甚至更深層次的制度缺陷,而更多的人也變得更加“挑剔”,逐漸更多地去關心自己捐款的流向,思考如何更直接地幫助一些弱勢群體等等。這自然而然地也影響到了中國志愿服務。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校園里,都存在著“以志愿之名,行非志愿之事”,這是能從根子上打擊志愿服務的一個現象。如何讓更多的同學真正地信任國際青協,如何通過真正有意義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同學加入其中進而把志愿服務理念推廣普及等都是今天的國際青協人必須面對和進一步解決的。
明天,創業。
昨天的創業是正常的,而今天的創業則顯得有些“無奈”,這是國際青協人需要反思的:為什么在繼承性方面做得不好?而下一個問號則同時送給今天和明天的國際青協人:今天的“品牌”能否在明天“濤聲依舊”,成為真正的品牌?“創業”,寫給明天,卻是希望明天的國際青協人仍能懷著一股“創業人”的勁頭,不斷創新。當然,創新不是只有“推翻原有的東西”這一種含義。
站在“十年”這個節點上,更多的思考是對昨天和今天的追問,更飽含著對明天的期待。在現實中,我們可能并不能同時完全滿足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比如貧困小學支教,很多同學都想去嘗試、體驗,而孩子們并不接受頻繁更換志愿者,事實上,這對孩子們也是非常不利的,那我們能否達成共識:以志愿服務對象(尤其是弱勢群體)為核心?真正的志愿服務不是迎合更多的同學而給予其“志愿者”的名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也有要求,一些要求嚴格的志愿服務活動應該由更合適的人來做,這對志愿服務對象更好,也更符合志愿服務的愿景。“志愿心”不是只能在大型、專業、要求嚴格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才能培養和體現的,它更是一種意識,而這也正是值得國際青協人思考的,比如,如何讓“地球一小時”成為“地球每一小時”?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向更多的同學普及“志愿心”?在推廣普及“志愿心”時,國際青協人自身是否做到了呢?開展活動時,在有組織化宣傳的渠道時,是否應該出現“海報字報滿天飛,造成垃圾一大堆”等?換言之,在開展一些活動時,是否應該置一些表面上并不相關的志愿服務理念于不顧?社會上,在一些特定日期(如3•5和12•5)會出現志愿服務“盛況”,以至出現“一個敬老院一天之內被服務五次”的現象,國際青協會否出現類似的“趨之若鶩”?選擇時能否達成共識:盡力選擇少受關注甚至未受關注的志愿服務基地和志愿服務對象?在“是否扶起摔倒老人”這種問號,“我們吃的是添加劑,喝的是三聚氰胺,坐的是豆腐渣……”這些事實在一次次逼問社會底線時,作為社會的一小部分,國際青協是否助力學院,堅守住了國際學院這“一方凈土”……
有關于堅守“底線”的不可動搖,也有關于建設“境界”的翹首以待。慈濟有個理念,感恩你幫助的人。中央電視臺曾播出“巖松看臺灣”,臺灣一行讓白巖松感觸頗深,“志愿不僅是一種奉獻,更是一種獲得。每一個志愿者,都該向被幫助者說聲謝謝。”“當我們老了,需要志愿者來幫助時,在這個國家,志愿者已經無處不在。這就是對我們今天做志愿者的最好回報。”作為高校,我們能否率先引領起這種關于志愿服務的時尚潮流呢?
2008年,時任會長化用奧運會志愿者的口號,確定了國際青協的宗旨:讓志愿者的微笑成為江財國際最好的名片!在強調國際化的國際學院,更應大力發展對于很多國家已成為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因為,其核心理念中的責任是立人之本,志愿心的培育有助于推動社會善的循環……微笑,成就明天!
王震南 2012年3月13日 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