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者不見得都是人才,但真正成才必須出類拔萃、與眾不同。而領悟大學之道是修身養性、追求卓越,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選擇。在孔孟之鄉,傳統大學之道通常體現為對儒家三綱八目的“內修”和“外治”。所謂三綱,即“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它是儒家經典《大學》“垂世立教”的總綱和宗旨;開宗明義的強調道德修養,主張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最終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三綱基于儒家對人性的基本假定,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 性乃遷。”換言之,人本性善良,只不過因為后天教育的缺失,或者受到環境的不良影響才導致了性情的變遷,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行。 因此,儒家十分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強調教書育人,發掘和弘揚人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念頭,頂住誘惑;從而達到“止于至善”的理想狀態。所謂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圍繞“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家核心的、循序遞進的人生進修階梯。儒家認為,“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即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世界是可知的。天下萬事萬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總有一定的內在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認識清楚,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而獲取知識的途徑就在于接觸事物,認識和探究萬事萬物的內在原理。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萬事萬物的細致考察、研究而獲得知識,并不是單純的從書本到書本的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突出從實踐到理論,破除了一般對儒家“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印象。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總有一天會融會貫通、豁然開朗,到那時,心靈的認識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萬事萬物的內在規律就會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誠意正心”,真誠是最重要的。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人不能自察自省,任其左右自己的行為,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從而三心二意,逐漸為情所困,最后往往導致“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里最考驗人的便是“慎獨”功夫。它強調真誠發自內心,而不是外加于人的清規戒律或“思想改造”。做人誠正,乃立身之本。“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頂住誘惑,發自肺腑的心存敬畏;人前人后一樣道發自然,一樣真實無欺。當然,情和理往往相生相克,誠意和正心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正心并不是要完全摒棄所有雜念,不是要絕對禁欲,而主要是“論行不論心”,讓理智來律己、駕馭情欲,使行為不被情欲所左右;從而在修身養性時,可以做到情理和諧。
顯然,一般而言,儒家追求“厚德載物,盛德至善”。這自然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間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尤其是今天,生活的誘惑實在太多,人難免會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從而帶來選擇的困惑。這就需要擺平心態、寧靜致遠,以修身為本并“知其所止”,也就是找準人生的目標定位。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漫漫修行,而成為流芳百世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修行通常由內而外,前面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后面三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中間的“修身”是連結“內修”和“外治”的紐帶。如果“窮”則通過“修身”而“獨善其身”;如果“達”則通過“外治”而“兼濟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大多抱有這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理念。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開放的大潮又把當代中國大學生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成才之路所止何處?吾輩究竟應該何去何從?有道是,只要秉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在大學廣開言路,沒有閉目塞聽,還是可以逐漸養成理性批判的思維習慣,從而充滿歷史使命感,篤定忠誠于真理;最終獲得靈魂和精神的解脫。因為滄海橫流,畢竟“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所以“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總體而言,大學生成才之路就奠基于大學之道。大學之道的本質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內在因果原理,考察事物的本末與先后;并為此艱苦修煉,努力弘揚人性中的光輝,首先在品德上“明明德”,不斷完善自我,以達到“止于至善”。然后誠其意、正其心,堅持理性批判的原則,隨時注意真理成立和應用的前提條件,永遠保持真理可能轉變為謬誤的警覺,絕對忠誠于還無法被證偽的“正確”知識。因此,理性批判性思考無比重要。這是一種依據事物的內在邏輯,通過抽象分析,發現和質疑知識內在合理性的判斷能力;它也是創新的源泉。如果不能秉持這種理性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就很容易喪失對事實和證偽數據的敏感性,于是被傳統權威所蒙蔽。特別地,在大學教育過度行政化的今天,知識本身和獲取知識的手段都已經被“官本位”所綁架,加上與權威緊密結合的既得利益誘惑,常使我們有意無意的不愿承認被蒙蔽,甚至不愿意接受啟蒙。這是整個教育被行政化滲透后的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但是經濟上的成功不等于教育的成功。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單純為了求職或賺錢,而是為了人格完美,從而能夠推進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實現幸福美好的生活。大學之道在于堅持以激發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識,在于對真理知識的識別和忠誠,在于包容和孕育自由、甚至是“偏激”的思想,并能透過自由表達傳承文明,實現學術自由和思想進化。最終通過大學教育解放人的個性,培養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富有團隊和進取精神,更樂意與他人合作,更容易與他人息息相通的、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這種理念應始終貫穿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并通過高校而傳達給整個社會。否則,大學教育的市場化、功利化,對行政干預的適應,對利益集團的迎合,對社會價值的偏好等等;就會導致大學偏離“對知識的忠誠”,從而談不上真正的學術自由。總之,正如溫總理所言,中華民族最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如果人生如夢,那么大學生活便是夢中的“燈火闌珊處”;如果人生如戲,那么大學生活便是最精彩的舞臺。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時光流水,為了這個遙遠的夢想,我們伴隨國際學院,不知不覺走過了風雨十年。“十年寒窗磨一劍,直掛云帆濟滄海”。那些刻苦銘心的過往,仿佛就在昨天;那些風風雨雨的日子,如今仍歷歷在目。
我們都是追夢的人,不能因為路途艱險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雖然追尋夢想的過程是輕狂苦澀的,但是不經歷風雨就無法見彩虹;只有經過人生諸多磨難,“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腹藏書香,“增益其所不能”,擁有更多內涵。我們必須學會仰望星空,讓浮躁的心安靜下來,給靈感澆上辛勤的汗水;在成才之路上秉持大學之道,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深思細究而不鉆牛角尖,并且永不輕言放棄。或許因為路途坎坷,我們會經歷滄桑和失敗。但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我們滿懷豪情和夢想,踏踏實實地將靈感灑滿腳下的道路,終究天道酬勤,我們會收獲與眾不同的、光明燦爛的未來。
文:王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