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禮拜前,鄭赟書記要我寫一篇慶祝國際學院成立十周年的文章,我答應了下來。因為出差至廣州,沒有及時完成任務,錯過了截稿日期,好在鄭書記大度,寬限了一天,才讓我有時間去回憶更多關于國際學院的事情。
人才培養的特區——初識國際
2002年4月的一天清晨,剛確定留校工作的我在圖書館前的宣傳欄邊晨讀。當我合上書本正要離開時,當年的學校招生簡章右下腳的一行字“本科教育實驗班”吸引住了我。我仔細一看,原來,學校要設立國際會計、國際金融、國際商務三個專業的本科教育實驗班。當時,其實我挺驚詫的,因為在1999年之前,這三個專業都存在,為什么還稱之為本科教育實驗班呢?一段時間這個疑惑沒有解開,直到2002年的9月12日下午,我和初到國際學院工作的劉慎河副書記分別帶著工商管理學院、國際學院2002級大一新生見完教官后(那年,兩個學院新生軍訓同編為一個連),在閑暇之余聊及此事,我才釋然。這三個專業的重新設置,是我校進一步探索國際化辦學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提高學校辦學聲譽的重要舉措。其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原來的,在教學上引進國際通用的課程設置,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采用雙語教學,在師資上以外籍教師或專家和國內優秀雙語教師為主。此時的我,真羨慕國際學院的新生,他們來到了一個江財人才培養中西合璧的圣地。從此,我開始關注國際學院的發展。
中西合璧的圣地——再識國際
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和張雷(國際學院首任分團委書記)、涂艷、王明華等老師接觸較多。每年“五四”評優時,都要和他們分享一下國際學院的發展收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中西合璧。三任院長,性格迥異,然均有在海外求學的經歷,在辦學過程中都主張“中西合璧”的辦學思路。曾記得,蔣經法副校長在擔任院長時,凝練了“教學相長、中西合璧、外引內聯、高位嫁接”的辦學思路,在建院初期想方設法引進海外知名教授為學生集中講授專業課。曾記得,楊慧教授為了凸顯“中西合璧”這個辦學特色,主動打電話與我,協調成立國際學院傳統文化研究社,令我非常感動。領導的重視為國際學院培養具有民族文化底蘊、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三任院領導班子的領導下,國際學院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了國際化的師資、夯實了國際化的教學、強化了國際化的交流和優化了國際化的環境。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國際學院現有72個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為學生提供了“2+2”、“3+1”等多形式的雙學位留學項目及交換生項目。每年有50多位海外教授為學生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每年都會為提供學生各種類型的海內外實習機會。正是具有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國際學院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人才培養的高地——融入國際
在工作中,我接觸了很多國際學院的學生,他們較高的綜合素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在2009年CCTV杯演講賽全國總決賽獲得季軍的楊梓、在2011年中國大學生多元領導力大賽總決賽中捧得冠軍的文靜。國際學院的學生不僅在學科競賽中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而且還為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高校輸送了很多優秀的留學生。同時,每年國際學院還向學校輸送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干部,擔任過校學生會主席就有張曉波、張翹兩位同學。有時,我就在想,國際學院的學生這么優秀,我要是能夠參與培養那該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把這個想法主動和國際學院的領導溝通,并取得了他們的信任,有幸于去年9月份開始擔任2011級國際金融1班班主任。正是這個崗位,我有了深入了解國際學院的機會。雷打不動每周的班主任會,除了布置一些工作外,較其他學院不同的是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規范的、多維度的班主任培訓。在我腦海中,記憶深刻的是,肖瓏副院長不厭其煩地分解國際化辦學的班主任工作任務,陳衛東副院長科學詳盡的解讀國際化辦學的班主任教學輔助工作,國際學院各科室負責同志耐心細致地和各位班主任分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諸多信息。班主任的特殊經歷,讓我也不禁融入到了國際學院的人才培養中。
作為國際學院十周年的見證者,我為國際學院的發展成就驕傲。展望未來的十年,我充滿了期待,期待著國際學院再創輝煌!
文:習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