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到2012年,國際學院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春華秋實。畢業之后,從澳洲到國內,從中糧到財大,從期貨分析員到大學教師,一路走來,感概頗多。而作為第一個回學院任教的畢業生,對于一路走來的學院有著和他人不一樣的感受。不知道該用哪種角度去寫這篇文章,是該以畢業生的角度去回憶在學院度過的最美好的四年時光,還是該以教師的角度去審視學院十年的國際化辦學成果。這正如我任教的09國金2的同學,有些稱我為“學長”,而有些則正統的叫我“老師”。其實,不論我站在哪個角度,母院一直都陪伴著我成長,我們的路,一直都在腳下。
2004年,來到了國際學院。當時我這個連偉大首都北京都沒去過的“土鱉”就這樣走進了能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學院,心情激動的等待著成為一個成功的實驗品(當時被稱為本科教學實驗班)。大一,在南區1207教室讀了一年的“英語專業”,英語精讀、泛讀、口語、寫作等一大堆的英語課程讓我感受到了要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真是不易;大二、大三,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讀了兩年的“國際金融專業”,貨幣銀行學、公司金融、國際金融、證券投資學等一系列的雙語專業課程讓我感受到了要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真的真的很不易;大四,在經歷了三年的鍛造后,作為學校的交換生毅然決然的奔赴了德意志,去國際市場檢驗自己的國際化程度。
2008年,離開了國際學院。在經歷了那個夏天畢業的傷感后,同學們背著各自的行囊奔向了遠方。作為當時班上唯一一個去往南半球的,進入了悉尼大學攻讀數量金融碩士。在澳洲的兩年,上學院網站關注學院的發展動態成了那時每天必做的事情。
2011年,回到了國際學院。在感受了中糧作為央企的“神奇”和國內期貨市場的“獨特”之后,重新和學院走到了一起。現在,每周在南區1311教室和我的學生也是學弟、學妹講授著匯票、本票和支票;講課之余,和他們分享著我在學院那記憶深刻的四年。
再過三個月,2008級的國際學子即將離開學院去追逐各自的人生,去證明自己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國際化人才;再過五個月,2012級的國際學子即將踏入學院成為新的國際人,從此展開自己人生新的篇章。十年間,我們的學院一直經歷著這樣的離別和相聚,她陪伴著每一個國際人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不離不棄。因為對她來說,路,一直在腳下。
值此國際學院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獻給一直在路上的她,十年的風風雨雨塵封了我們太多刻骨記憶。下一個十年,國際人將繼續同舟共濟,再創輝煌!
文:涂聰
2012年4月13日于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