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院辦學十年了,獲邀著文,思潮涌動。
國際十年,我有幸一直陪伴,并與國際學際同仁一起為之工作并精心呵護,從其初創、發展、成型,像是自己的孩子,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到能獨立思維,有自我主見。這期間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記憶與感動,數之不盡,往往于細節之處見真情,平淡之中識不平凡。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加入WTO,對外經貿往來的頻繁,必定會有對國際化人才的大量需求。在當時國內國際化辦學學院極少的背景下,我校抓住機遇,聚全校之才,舉全校之力,于2002年開辦了江西財大本科教學改革實驗班,成立國際學院,進行國際化辦學嘗試。可以說,時國內高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尚不成熟,缺乏相關辦學經驗可資借鑒,對實驗班的成長,校黨委與校行政研究決定以我校最優勢財經專業為平臺,開設國際會計、國際金融、國際商務這三個專業,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我校國際化辦學上水平上臺階。在辦學思路上,區別于當時某些中轉站式國際化辦學學院,定位于“把國際化教育引進國內,讓學生不出國門也留學”。我們保證高質量生源,一本招生,要求高考英語必須110分以上,同時,選派學校精英教師出國進修以提升教學水平,給實驗班配備最優師資授課進行雙語教學。創辦初期,學校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支持,學院的同事們是頂著巨大壓力的。我們沒有前路可循,只有精誠合作,積極探索。
江財要辦國際化實驗班,這個信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也滿足了一大批渴求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青年學生和具有開闊視野的家長之需要。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保證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改革,摸索國際化辦學經驗,特別是地處欠發達地區國際化辦學經驗,國際學院創辦時首屆新生每個專業只開設一個班。2002年9月,我們迎來了國際學院首屆149名新同學。次年,江財在辦國際化實驗班的消息已廣為流傳,這也受到了考生及家長的熱烈歡迎,報考江財國際的學生越來越多,在旺盛的需求之下,學校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每個專業適度增加一個班。任何改革都必須面對壓力,國際學院師生的壓力是巨大的,學生既要學好英語,又要學好專業,可想而知。曾經有02級的同學對我說,“老師,在與其他學院的同學交流時,我說自己是國際學院,人家還認為我們是非一本學院,以為就是懂點外語……”。然而,國際學院的同學們是爭氣的。他們利用學校、學院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潛心學習,積極沉淀,把握機會,相機而動。如首屆劉超昀同學獲得由比爾.蓋茨親筆簽名的微軟資格證書,這在當時的江西高校中是獨一無二的;詹亦寧同學在滿分為670分的托福考試中取得663分高分,獲得美國波士頓商學院碩士最高獎學金;張鴻儒同學在大四期間即開始攻讀英國卡迪夫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經濟顧問Patrick Minford博士。此后,國際學子累累創造奇跡,如第三屆的王一平同學獲“世華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金融模擬交易大賽股票組個人金獎、優秀投資者、最佳投資策略獎、股票級團體金獎、連續六周被評為交易大賽每周之星,周麗瑩同學獲香港AIA求職王語文國際大賽杰出表現金獎等。國際學子人數不多,卻在國內外比賽中摘金奪銀。我很高興地看到,國際學院的學生在專業學習、英語演講、社團建設、課題研究、社會實踐、校內外評先評優等等活動中表現踴躍,全面開花。2006年,國際學院首屆149名畢業生以其較高的素質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其中70余人就業于美國通用電器、普華永道、德勤、英國渣打銀行、國際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等外企或國內政府、金融機構;40余人攻讀國內外知名高校碩士學位。實現了就業數量和質量的雙豐收。
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國際學院辦學思路更加清晰,國際化的師資、國際化的教學、國際化的合作交流、國際化的育人環境,江財國際“不出國門也留學”的教育理念不斷得以實現,江財品牌初步形成。隨著學生規模的增加,我們在實踐中加大了海外師資的聘請力度和校內教師的海外培訓力度,堅持兩條腿走路。同時充分挖掘國際優質教學資源,利用外教集中授課這一教學形式,滿足我院學生的教學需要。辦學成績不斷刷新,如國際學院學生大學一二年級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英語通過率分別達到98%和95%,在全省大英賽中獲特等獎人數占30%,每年學習標兵占全校40%,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成倍攀升,并開始進入英國劍橋,帝國理工等世界頂尖高校攻讀學位。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倍感欣慰。
回首往事,江財國際,令我激動不已,亦讓我時刻牽掛。感謝國際,感謝所有與我一起奮斗的同學們、老師們,是你們,賦予了我生命更多的精彩,讓我的生活如此充實美麗。行文結束之際,我又想起了曾經給國際學院同學們的寄語,作為一名國際學生,希望我們常懷進取之心、感恩之心和寬容之心。具備進取之心,才會樹立大學學習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才會明確學習方向,制定學習計劃,檢查學習效果,才會拓寬視野,增長技能。同學們要知道,選擇國際學院就是選擇吃苦和選擇挑戰。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高考以后的放松,相反進入國際學院意味著新的緊張生活的開始。因為國際學院引入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首先要求學生要有熟練的英語水平和能力,其次用英文去理解和學習國際管理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具備感恩之心。我們應該學會感謝養育你的父母,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生命,伴隨我們成長;感謝培養我們的所有母校,感謝她們給予我們知識,培養我們成才;感謝成就我們的社會,感謝她賦予我們機遇,激勵我們成功。在國際學院,還要具備寬容之心。學會自尊、自愛、自強,學會尊重他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一個知書達禮、充滿智慧、富有愛心、襟懷坦蕩的堂堂正正的國際學人。
當然,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國際學院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面對同學們對知識渴求的眼神和家長的無限期盼,我們還做得遠遠不夠,我常常心存愧疚。國際十年慶之際,我們在總結回顧的同時,更需要反思差距和不足,惟有如此,國際的步伐才能更穩健。我衷心期待國際學院的同仁們能適時攻堅,迎難而上,為國際學子創造更優良的學習環境,讓國際學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成長。
蔣經法
201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