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6月26日《新快報》:一個廣州人給兒子從小到大做了筆“預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學以及出國深造的成長路線,養育孩子需要100萬元。其中教育支出超過80萬元。然而,巨額的投入并未換取良好的產出。據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后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里沒學到有用的東西。
從《新快報》這篇報導看,當代人把大學當作是一件工具,是可以計算投入產出的機器,也是可以找個好工作的敲門磚。多數人認為這塊敲門磚只能在場面上派用場,在平日的生活里,卻只是食之無味的雞肋。但是我卻更愿意套用高爾基的名言來這么評價大學——大學是人生進步的階梯。
在少年的眼里,大學是不顧一切也要奪門而入的坎;在青年的眼里,大學是夢想起航的港灣;在旁人的眼里,大學是人們向往的通往成功的一道基石;而在我這個平凡的過來人的眼里,大學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我的大學平凡且平庸,沒有獎學金,沒有論文發表,沒有獲獎的研究課題,甚至也沒有考上研究生——盡管研究生是我自認為不會偏頗的人生軌跡。用武俠小說上的話來講,大學是我的內傷,因為我沒有能實現對自己的諾言。雖然挫敗,但我仍然感激能有幸進入大學,因為那是無法復制的人生經歷,也是旁人無法體會的人生高度。
要說真的在大學學到些什么,乍然間,絕大多數畢業生還真的回憶不起那些細枝末梢來。很多初涉職場的年輕人總是抱怨大學無用,我也不例外。微觀、宏觀、微積分、線性代數這些深奧的理論對于一些基礎性工作來說,確實只能束之高閣。但是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基礎的執行性的,并非是需要去開天辟地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經驗的累積,那些定律、常識,偶爾地,也能在交談間,或在工作中派上用場。若是自己好學,想鉆研一門學問,沒了大學的基礎,可能要花上比別人多幾倍的精力才能入門。即便我現在做的是一些行政工作,看似與國際金融毫不相干,但是要想把一些報表做得出彩,總也少不了用一些統計學的知識。其實想想,這個時代的信息量太大了,那么多學過的知識,能用上一些,也算是實用的。
大學學習的是方法。時代的腳步,是加速度前進的。學習的內容永遠跟不上推陳出新的步伐。但是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方法論是可以掌握的。我也相信,萬事萬物,都逃不開規律二字。現在回頭來看,大學應該是探尋方法論的過程。掌握了基礎規律,新吸收的知識便能在這上面舉一反三,運用自如了。
大學是探尋自我的過程。如果給我一個選擇題:大學是知識的客堂還是人生的課堂?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工作幾年之后再回眸過去,大學著實是讓人成長。一個縣城懵懂的小女孩,因為進了大學,認識了另外一個廣闊的世界,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體會了五彩繽紛的生活。也因為這份不同的體驗,成就了此時此刻的我——一名收入屬于小資產階級的白領。雖然這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但是不得不承認,是大學為我打開了這個局面。
據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后悔讀大學。這個數字讓我很驚愕。中國高校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水平或許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但是沒有人能否認大學的四年能給起步的人生留下印記。這印記可以被認為是不美好的,但是絕對應該是正面的。也許擁有的工作與期望的存在落差,并不代表這就是糟糕的,我想應該比同齡的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好很多。即便是不那么不盡如人意,調整步伐,憑借大學的給予的平臺也完全可以有進步的空間。多年前有一則關于北大學子陳生賣豬肉的軼聞,之前他在許多行業搗騰過,最后搗騰成了豬肉界的億萬富翁。致富的過程當然是他真刀真槍干出來的,但是細想,若是沒有北大積淀的知識和平臺,恐怕也這位才子的事業也會無異于其他屠夫吧?
大學對于學徒的影響是如空氣一般無聲無息,無處不在的。人們感覺不到空氣,但是離開了空氣,就沒有辦法生存。同樣的,事業輝煌的人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和熏陶。沒有歷練,雛鷹無法展翅高飛;沒有大學這個平臺,再出眾的才華,也找不到發展的方向。
季玥廷
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