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11:16:11
來源:本站
?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體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骨架與重要載體。課程是微觀的,但解決的是人才培養最根本的問題,正如吳巖副部長所說“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江西財經大學以“清舊立新、交叉融合、數智賦能”為改革主線,系統推進通識課、專業課、實踐課、智慧課四類課程建設,為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構筑“四梁八柱”式課程體系。
一、著眼全面發展優化通識課體系
面向社會需要、民生需要和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堅持“五育并舉”,以“通識核心課”建設為支點,系統清理20%以上的低效陳舊課程,動態迭代更新課程,著力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通識課程矩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筑牢“精神底座”與“能力基石”。
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類: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領域,新建呼應時代前沿的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類通識核心課20門,著力培養科學精神與跨學科思維能力。
人文素養與道德哲學類: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壤,新建傳承中華文明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哲學類通識核心課20門,著力培養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體育美育與創新創業類:響應“健康中國”與“創新驅動”戰略號召,新建適應未來發展的體育美育與創新創業類通識核心課20門,著力培養審美情趣和終身學習能力。
學科通論與通用技術類:立足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新建激發學術志趣的學科通論與通用技術類通識核心課20門,著力培養跨界融合和綜合實踐能力。
國情研究與當代中國類:緊扣“強國建設”時代主題,新建感知中國的國情研究與當代中國類通識核心課20門,著力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認同感。
游學類:挖掘利用江西紅色資源、綠色資源和校友資源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三個高等研究院等資源,開發5門在地化學習+沉浸式體驗”通識游學精品課程,推動通識教育從“課堂”延伸至“社會”,實現“知行合一”。
二、立足培養目標強化專業課體系
專業課程體系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載體。學校錨定拔尖型、應用型、復合型三類人才培養需求,以“嚴標準、強核心、增供給、促貫通”為改革路徑,依托“厚度+深度+寬度+高度”鍛造專業課體系,構建高質量專業課程新生態,為學生的專業成長筑牢根基。
數學類課程夯實厚度:統一提升數學類課程的教學基準線,系統優化教學要求,加大考試難度,全面考察學生對數學思想的深度理解與靈活運用能力,淬煉學生專業領域深度學習的“數理底座”。
專業核心課探索深度:鞏固強化專業核心課,每專業設置8-10門,增設專項經費支持建設;加大課程難度和考核力度,統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教考分離,課程總體不及格率不低于5%,構建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對符合條件的課程按需設置3學分以上的大學分課程,強化知識體系的縱深拓展,打造專業知識體系的“核心支柱”。
專業方向課拓展寬度:增大專業方向課供給,每專業開設創新研究課、產教融合課、學科交叉課三類課程不少于10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需求變化,及時更新課程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
高階榮譽課登攀高度:按照一級學科構建本研融通的榮譽課程庫,教學難度和考核要求對標研究生課程標準;打通本研課程學分互認渠道,搭建本研銜接“立交橋”,為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打開“進階通道”。
三、補齊培養短板改善實踐課體系
實踐是人才培養的“試金石”。針對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不實”的突出短板,結合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創新實際,以“補短板、強實戰、促融合”為主線,通過實踐環節的全鏈條設計、實踐要求的差異化設置系統重構實踐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錘煉科研能力、厚植服務社會本領,實現從“知識輸入”到“能力輸出”的跨越。
課程實驗項目推動實踐能力躍升:通過項目化、專題化、案例化改造專業方向課、升級實驗課、拓寬實踐課,開發高質量驗證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
實踐學分占比精準匹配培養目標:拔尖型人才培養聚焦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實踐學分比例不低于15%;應用型人才培養強化產業對接與實踐能力,應用實踐學分比例不低于25%;復合型人才培養注重跨界融合與綜合應用,綜合實踐學分比例不低于20%。
四、勇立數字潮頭完善智慧課體系
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智能體建設為手段,創新“公共課夯基、示范課引領、融通課強能、輔助課提效”的分層推進機制,率先構建了體系化、差異化的“1+3+N-->100”的智慧課程體系,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本科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實現教育教學數智水平整體性升檔、師資隊伍數字素養普遍性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性提高,為推進教育教學數智化改革提供“江財”范式。
1:一門人工智能公共課。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人工智能公共課,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
3:三門人工智能示范課。遴選三門特色課程“精細化”建設,助推教學流程再造、課堂形態重塑、評價方式創新,打造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示范標桿,引領教學組織創新。
N:N門人工智能融通課。按案例驅動型、實驗探究型和就業導向型分類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專業課程場景化融合,學生置身真實問題情境中實現“干中學、研中用”,著力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實踐能力。
100:百門知識圖譜輔助課。以核心課程為節點建設知識圖譜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助學、助教、助評”一體化賦能。
此次系統推進四類課程質量提升行動,是江西財經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夯實人才自主培養根基的關鍵舉措。通過構建“四梁八柱”式的課程體系,學校致力于為國家和區域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創新實踐型人才。
(圖文/教務處 審核/一審 姜瑩 二審 趙旻 終審 成亞林)